联系方式
联系人:何经理
电话:15564760972
Email:3405148300@qq.com
热线:0537-2583299

重点人群中医养生指导方案

2型糖尿病中医养生指导方案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从整体认识疾


2型糖尿病中医养生指导方案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从整体认识疾病、综合防治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通过合理运用中成药、中药饮片,配合中医饮食调养、运动治疗、非药物防治技术,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西药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有效防治并发症。
一、常见中医辨证食疗推荐方
饮食养生法对防治消渴病尤为重要。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具体应用应该在辨体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合理选用。
(一)阴虚燥热证
证见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食疗应以养阴消渴饮为基础。
食疗药膳方为:
1.玉粉杞子蛋:天花粉、枸杞、玉竹煎水,沥出,打入鸡蛋,蒸。
2.杞蓣粥:山药、枸杞适量,加粳米,煮粥。
3.三豆饮:绿豆、黑豆、赤小,煎汤服用。
4.乌梅生津茶:乌梅、麦冬,泡水当茶饮。
5.石斛芩叶茶:石斛(干、鲜均可)、黄芩叶,开水沏泡,代茶饮。
主食以荞麦面粉为主。副食以冬瓜、南瓜、苦瓜、藕叶及绿叶菜等食物。
(二)气阴两虚证
证见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红暗、边有齿痕,舌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食疗药膳方为:
1.参杞粥:西洋参、山药、枸杞适量,加粳米煮粥。
2.归芪鸡:黄芪、当归、母鸡剁大块,加水抄煮,去浮沫,纳入黄芪、当归炖至肉熟。
3.苦瓜炒肉:鲜苦瓜、瘦猪肉,武火炒后食用等。
4.首乌适量加水煎半小时,取汁煮鸡蛋,每日1个。
5.益气生津茶:西洋参、石斛,开水沏泡,代茶饮。
主食以黄豆、玉米面粉为主。副食以洋葱、莲藕、豆腐、胡萝卜、黄瓜等。
(三)阴阳两虚证
证见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食疗药膳为:
1.苁蓉山药苡仁粥:肉苁蓉、山药、薏苡仁适量,煮粥食,每日两次。
2.枸杞明目茶:适用于2型糖尿病肝肾阴虚证,表现为头晕眼花、双目干涩者。用法用量:枸杞子、桑叶、菊花,开水沏泡代茶饮。
主食以未精加工面粉,全麦豆类等。副食以山药、蘑芋、南瓜、芋艿、芹菜、胡萝卡、油菜、洋葱等。用菊花泡水代茶饮。
对消渴而症见阳虚畏寒的患者,可酌加鹿茸粉,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之气化。本证见阴阳气血俱虚者,则可选用鹿茸丸以温肾滋阴,补益气血。上述食疗方均可酌加覆盆子、芡实、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摄。
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变,故对于上述各种证型,尤其是对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及兼见其他瘀血证候者,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药品。如丹参、川芎、郁金、红花、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药,如丹参、川芎、益母草、当归、赤芍等。
消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疗本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对于并发疮毒痈疽者,则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在痈疽的恢复阶段,则治疗上要重视托毒生肌。
二、预防保健操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适度而有规律的运动可以使血糖下降, 增加热能消耗, 使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改善, 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 改善患者全身状态, 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针对糖尿病运动调养的方法有很多,预防保健操可以通过全方位的手法达到调理脏腑,养阴清热,益气补肾从而辅助调节血糖的目的。主要操作方法如下所示:
(一)固气转晴
拇指内叩掌心,其余四指握拳,扣住拇指,置于两胁,双脚五指抓地,同时环转眼球,顺时针逆时针各20遍。
(二)横推胰区
双手掌由外向内推腹部胰脏体表投影区,一推一拉交替操作20遍。
(三)揉腹部
以神阙为中心揉腹,顺时针逆时针各20遍
(四)按揉腰背
双手握拳,以食指的掌指关节点揉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每穴各半分钟。
(五)推擦腰骶
双掌由脾俞自上而下推至八髎穴10遍。
(六)通调脾肾
揉脾经血海、地机、三阴交,揉肾经太溪穴,双手拇指沿胫骨内侧缘由阴陵泉推至太溪5遍。
(七)拳扣胃经
双手握空拳自上而下叩击小腿外侧胃经循行部位五遍,以酸胀为度。
(八)推擦涌泉
用手掌擦涌泉穴,以透热为度。
三、情志调摄保健法
心理治疗,即精神治疗,中医学又称之为意疗。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因素能改变生理活动,利用情绪对内脏功能气机的影响,通过精神因素去调动机体正气与疾病作斗争。从而达到扶正以祛邪,主明(心神活动正常) 则下安(内脏安定) 的治疗目的。躯体疾病,进行必要的意疗也是裨益的。
糖尿病患者多阴虚阳亢, 肝阳偏亢失于条达则性情易激易怒。故糖尿病患者应怒力做到怡情悦志, 胸襟开阔, 保持情志舒畅, 气血流通, 如是则阴阳调和。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善怒情绪, 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家人, 应多理解沟通, 幽默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调节糖尿病患者的情绪波动。三餐定时, 细心照顾, 常沟通多关爱, 帮助其减轻压力与负担。
常用的中医心理疗法有五种:以情胜情法,劝说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顺情从欲法。
(一)以情胜情疗法
正确地运用情志之偏,可以纠正阴阳气血之偏,使机体恢复平衡协调而对病情有力;
(二)劝说开导法
运用言语对病人进行劝说开导,是意疗的基本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言语刺激对心理,生理激动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应正确地运用“言语”,对病人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宣传糖尿病的有关知识,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主动配合医生进行躯体和饮食治疗。劝说开导,要针对病人不同的思想实际和人格及个人特征,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耐心细致。
(三)移情易性法
就是排遣情思,改易心志。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点从病所移于他处,或改变其周围环境,免于与不良因素接触,或改变病人的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使其从某种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转移于另外的人或物身上等等,称之为“移情”。
(四)暗示解惑法
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诱导病人“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甚或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暗示疗法一般多用语言,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暗示性药物及其它暗号来进行;
(五)顺情从欲法
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病人心身的需要。仅用前几种方法是不够的,只有当其生活的基本欲望得到满足时,疾病才有可能自愈。对于心理上的欲望,应当有分析地对待,若是合理的欲望,客观条件又能允许时,应尽力满足其所求或所恶,如创造条件以改变其所处环境,或对其想法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保证等。
四、中医适宜技术保健法
中医防治糖尿病重视综合调治,除了饮食、运动、药物以外,还常用按摩、艾灸、针刺、足浴等多种特色疗法。
(一)按摩
1.按摩背腰部:手掌匀力推揉脊柱两侧,或用按摩棒、老头乐,敲打后颈到腰骶,重点按揉胰俞(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和局部阿是穴(痛点),适合于2型糖尿病伴乏力、腰背酸痛者。
2.按摩腹部:双手掌互擦至掌热,左手掌压右手掌紧贴神阙穴(肚脐),从右上腹部向左上腹部,从左上腹部向左下腹部,用力推揉,适合于2型糖尿病腹满、大便不畅者。
3.按摩肢体:以手指揉点按足三里(外膝眼向下4横指)、三阴交(内踝上3寸)2分钟,以酸胀为度。手擦涌泉穴(前脚掌心)以透热为度,适合于2型糖尿病头晕、乏力、眠差,或下肢麻痛者。
(二)艾灸
1.灸足三里: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足三里(外膝眼向下4横指),约距0.5—1寸左右,进行熏灸,每侧10—15分钟。适用于2型糖尿病乏力、抵抗力降低、下肢无力者。
2.灸关元: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关元穴(下腹部肚脐下3寸),约距0.5—1寸左右,进行熏灸,每次10—15分钟。适用于2型糖尿病畏寒肢冷,或男子阳痿,抵抗力降低者。
3.注意事项:防止烫伤。糖尿病患者不适宜于化脓灸。
(三)针刺疗法
针刺治疗糖尿病常用选穴方法有以下几种:
主穴为脾俞、膈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配穴为肺俞、胃俞、肝俞、中脘、关元、神门、然谷、阴陵泉等。针刺方法以缓慢捻转,中度刺激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四)耳穴
耳穴按压治疗糖尿病常选用的穴位有:
主穴为胰、胆、肝、肾、缘中、屏间、交感、下屏尖。配穴为三焦、渴点、饥点。根据主证及辨证分型,每次选穴5—6个。
选定耳穴寻得敏感点后,将王不留行置于相应耳穴处,用胶布固定,用食、拇指捻压至酸沉麻痛,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贴一侧耳,两耳交替。
(五)足浴
推荐方:药物组成:当归,赤芍,川芎,桂枝,红花,鸡血藤,希莶草,伸筋草。
适应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下肢血管病变
用法用量:上述中草药加水3000ml煎熬,现配现用,水温38—42℃(注意水温不宜太热,以防烫伤),药剂以浸没两足内外踝关节上2寸为准,隔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总计5个疗程。
高血压中医养生指导方案
对高血压病人,食疗、导引及养生功法有助于血压的控制,配合中药内服,能使部分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对顽固性高血压及合并有较多症状的患者,中医药方法可起到减轻症状,协助降压,减少减缓靶器官损伤的作用,从而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
一、高血压常见辨证分型
(一)阴虚阳亢证
主症:头部胀痛、烦躁易怒、腰膝痠软。
次症:面红目赤,胁痛口苦,便秘溲黄,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失眠梦遗。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二)气血两虚证
主症:头晕时作、少气乏力。
次证:动则气短,头部空痛,自汗或盗汗、心悸失眠
舌脉: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三)痰瘀互结证
主症:头重或痛。
次症:头重如裹,胸脘痞闷,胸痛心悸,纳呆恶心,身重困倦,手足麻木。
舌脉:苔腻脉滑
(四)肾精不足证
主症:心烦不寐、耳鸣腰酸。
次症:心悸健忘、失眠梦遗、口干口渴等症。
舌脉:舌淡暗,脉细大无力
(五)肾阳亏虚证
主症:背寒恶风,腰膝酸软。
次症:头痛遇冷加重,手足发冷,夜尿频数。
舌脉:舌淡,脉沉细
(六)冲任失调证
主症:妇女月经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出现头痛、头晕。次证:心烦、失眠、胁痛。
舌脉:舌淡暗,脉弦细
以上凡具备一项主症和两项次症症状,即可诊断该证候成立,采取相应治疗。
证候计分及疗效评价方法:
中医证候计分定量标准
0分:无证候;
1分:上证较轻,偶尔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2分:上证时轻时重,间断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3分:上证明显,经常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4分:上证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生活。
二、常用代茶饮推荐方
(一)阴虚阳亢证
1.茶饮:
菊花茶:白菊花、绿茶,开水冲泡饮服。
苦丁桑叶茶:苦丁茶、菊花、桑叶、钩藤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菊楂决明饮:菊花,生山楂片,草决明子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2.推荐食物:
芹菜、绿豆、绿豆芽、莴苣、西红柿、菊花、海蛰、山楂、荠菜、西瓜、茭白、茄子、柿子、胡萝卜、香蕉、黄瓜、苦瓜、紫菜、芦笋。
3.推荐食疗方:
葛根粥:葛根、粳米、花生米,加适量水,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1小时,分次食用。
菊花粥:菊花摘去蒂,上笼蒸后,取出晒干或阴干,然后磨成细末,备用。粳米淘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半成熟,再加菊花细末,继续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两次,晚餐食用。
(一)气血两虚证
1.茶饮:
龙眼红枣茶:龙眼肉,红枣,白糖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党参红枣茶:党参,红枣,茶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亦可将党参、红枣、茶叶加水煎沸3分钟后饮用。
2.推荐食物:
大枣、银耳、芝麻、桑椹。
3.推荐食疗方:
当归炖猪蹄:将猪蹄洗净切成大块,在开水中煮两分钟,去其腥味,捞出。然后再在锅内加水烧开放入猪蹄,加入当归及调料适量,用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煮至猪蹄熟烂。
归芪蒸鸡:炙黄芪,当归,嫩母鸡1只。将黄芪、当归装入纱布袋,口扎紧。将鸡放入沸水锅内氽透、捞出,用凉水冲洗干净。将药袋装入鸡腹,置于蒸盆内,加入葱、姜、盐、黄酒、陈皮、胡椒粉及适量清水,上笼隔水蒸约1小时,食时弃去药袋,调味即成,佐餐食用。
(三)痰瘀互结证
1.茶饮:
降脂益寿茶:荷叶、山楂、丹参、菊花、绿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陈山乌龙茶:陈皮、山楂、乌龙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2.推荐食物:
白萝卜、紫菜、白薯、玉米、花生、洋葱、木耳、山楂、海带、海蛰、大蒜、冬瓜。
3.推荐食疗方:
马兰头伴海带:马兰头洗净,用沸水烫至色泽泛青,取出后沥水,切成丝备用。海带用温水浸泡12小时洗净,用沸水烫10分种,取出切成丝,与马兰头同伴,加盐、味精、糖、麻油拌和均匀,佐餐用。
绿豆海带粥:绿豆、海带、大米适量。将海带切碎与其它2味同煮成粥,可当晚餐食用。
(四)肾精不足证
1.茶饮:
杞菊茶:枸杞子、白(杭)菊花、绿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黑芝麻茶:黑芝麻、绿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2.推荐食物:
银耳、枸杞子、黑枣、核桃仁、海参、淡菜、芝麻。
3.推荐食疗方:
桑椹粥:桑椹、粳米各适量,煮成粥,可早晚2次分服。
首乌豆枣香粥:何首乌、加水煎浓汁,去渣后加粳米、黑豆,黑芝麻,大枣3—5枚、冰糖适量,同煮为粥,服用不拘时。
(五)肾阳亏虚证
1.茶饮:
杜仲茶:杜仲、绿茶各适量。用开水冲泡,加盖5分钟后饮用。
胡桃蜜茶:胡桃仁、茶、蜂蜜各适量。将胡桃仁捣碎,与茶、蜂蜜共放入茶杯中,开水冲泡代茶饮。
2.推荐食物:
韭菜、芝麻、胡桃仁、龙眼肉、羊肉、狗肉、鹿肉。
3.推荐食疗方:
复元汤:淮山药、核桃仁、瘦羊肉、羊脊骨、粳米、葱白各适量,先羊脊骨半小时,加羊肉煮开,撇去浮沫,再加生姜、花椒、料酒、胡椒、八角、食盐即可。
杜仲羊肾汤:杜仲,五味子,羊肾,姜、葱、盐、料酒适量。杜仲、五味子洗净包好,加水煮约1小时后加入羊肾片(已去筋膜) ,加姜等调料再煮30分钟,去药包调味即成。
(六)冲任失调证
1.茶饮:
归杞梅花茶:当归、枸杞子、白梅花各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
以上所有的代茶饮及食疗方仅为推荐服用,中医为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因此社区医师在为患者做推荐时切勿盲目,以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三、常用中医针灸保健疗法
(一)耳穴疗法
1.材料:一般常选用生王不留行。
2.选穴:降压沟、降压点、肝、皮质下、高血压点等。
3.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置于相应耳穴处,用胶布固定,每穴用拇、食指对捏,以中等力量和速度按压30—40次, 达到使耳廓轻度发热、发痛。
疗程:两耳穴交替贴压,3—5天一换,14天1个疗程。
(二)体穴按压:
1.原理: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可辨证施穴,穴位按压可起到以指代针、激发经络、疏通气血的效果。
2.选穴:
阴虚阳亢证者可选用太冲、太溪、三阴交、风池、内关;
气血两虚证者,可选用气海、血海、中脘、太阳、合谷、足临泣等。
痰瘀互结证,可按压中脘、丰隆、足三里、头维、血海、公孙;
肾精亏虚者,可选用肾俞、命门、志室、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肾阳亏虚证者,可选用关元、百会、足三里、三阴交、神阙、大椎;
冲任失调者,可选用关元、中极、归来、三阴交、蠡沟、中都。
3.方法:用指尖或指节按压所选的穴位,每次按压5—10分钟,以有酸胀感觉为宜,14天1个疗程。
四、推荐中医足浴疗法
(一)基本原理及要求
1.原理:泡脚水选用温热(热水),通过温热刺激使腿及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周围血液分布增多,循环阻力减少,全身血压也随之下降。可以减轻高血压的症状。
2.材料:足浴盆或桶尽量选用木质的为好,桶高应不小于40cm,泡脚水选用温热(热水),水温为40℃。
3.足浴时间:泡脚可每天2次进行,下午与晚间各1次,每次30—40分钟。
4.方法:双足浸泡,尽量让水没过足踝(有足浴桶者可至膝以下),水温保持在40℃。
(二)中药配方:
阴虚阳亢证者可选用磁石降压方:磁石、石决明、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独活18克。将诸药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日1次,每次10—30分钟,每剂药可用2—3次。
痰瘀互阻证,可法夏三皮汤:法半夏、陈皮、大腹皮、茯苓皮各30克。水煎取汁,待温时足浴,每次15—30分钟,每日2次,每日1剂,连续3—5天。
肾精亏虚者,可选用杜仲木瓜汤:杜仲、桑寄生、木瓜各3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用毛巾蘸药液热熨腰痛部位,待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3—5天。
肾阳亏虚证者,可选用杜仲木瓜汤:杜仲、桑寄生、木瓜各3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用毛巾蘸药液热熨腰痛部位,待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3—5天。
冲任失调者,可选用三藤汤:香瓜藤、黄瓜藤、西瓜藤各30克。水煎取汁,候温足浴,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每日1剂,连续7—10天。
附:高血压足浴通用方——邓铁涛教授“浴足方”
怀牛膝、川芎各15克,天麻、钩藤(后下)、夏枯草、吴茱萸、肉桂各10克。上方加水2000ml煎煮,水沸后10分钟,取汁趁温热浴足30分钟,上、下午各1次,2-3周为1疗程。
五、季节更替养生
中医理论中有“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季节更替时天气变化无常,如夏秋交替,冷热更迭,患者容易因气候突变而加重病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目眩、心悸等症状。中医重在治未病,如能在气候多变的季节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在情志、饮食及运动方面加以调节,则可能起到比服用药物更好的效果。
(一)情志调摄
人顺应四季变化规律,遵循四季养生法则,调摄情志,精神乐观、心境清净。孙思邈在《千金方?养性》中告诫人们 “莫忧愁、莫大怒、莫悲恐、莫大惧……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若能勿犯者,则得长生也。”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均可益人心智、怡神养性,有助于高血压病的调治。
(二)平衡饮食
高血压患者在季节变换中要少吃酸性食品,多吃能补益脾胃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水果、干果等;多吃韭菜、菠菜、荠菜和葱等新鲜蔬菜,能有效降低胆固醇,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利于血压的调控;多吃甘温食物,如大枣、花生、玉米、豆浆等。
(三)运动调治
高血压患者在季节变换中应当遵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以静为主”的原则。坚持户外锻炼,以户外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锻炼等节律慢、运动量小、竞争不激烈,且不需要过度低头弯腰的项目为宜,并以自己活动后不觉疲倦为度。
(四)顺应季节
在季节变化中,通过顺应四时变化,调整阴阳,使人与自然相和谐,从而达到阴平阳秘,养生保健之功效,使高血压患者在四季更替的过程中泰然自处,血压平稳少波动。春季肝气当令,万物生发,血压易偏高,应多做户外活动,注意戒怒;夏季炎热,暑湿为邪,注意饮食勿过油腻及生冷,勿使大汗伤津;秋季干燥,阴虚之人当注意勿使津伤阴亏;冬季寒冷,肾阳不足之人当注重保护阳气,宜足浴。
孕产妇中医中医养生指导方案
第一部分  孕妇中医保健
中医认为女性妊娠期间脏腑、经络的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因此整个机体出现“血感不足,气易偏盛”的特点,而有“产前一盆火”之说。妊娠初期,由于血聚于下,冲脉气盛,肝气上逆,胃气不降,则出现饮食偏嗜、恶心作呕、晨起头晕等现象,一般不严重,经过20—40天左右,症状多能自然消失。另外,妊娠早期,孕妇可自觉乳房胀大。妊娠3个月后,白带稍增多,乳头乳晕的颜色加深。妊娠4—5个月后,孕妇可以自觉胎动,胎体逐渐增大,小腹部逐渐膨隆。妊娠6个月后,胎儿渐大,阻滞气机,水道不利,常可出现轻度肿胀。妊娠末期,由于胎儿先露部压迫膀胱与直肠,可见小便频数、大便秘结等现象。
一、端正言行
孕妇要端心正坐,清虚和一,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径,目不邪视,耳不邪听,口误邪言,心无邪念……无邪卧,无横足。应谨守礼仪,端正行为,目不视邪物,耳不闻邪音,口不出邪言,以修心养性。
二、 调养饮食
孕妇在受胎之后,应该调饮食,淡滋味,避寒暑,并根据妊娠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营养以逐月养胎。“妊娠一月始胎,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诸神备,日满即产矣。”多食酸则伤肝,多食苦则伤心,多食甘则伤脾,多食辛则伤肺,多食咸则伤肾,故孕妇宜均衡饮食,少食辛酸煎炒肥甘生冷。
三、 调畅情志
孕妇应保持心情舒畅,稳定情绪,避免精神紧张,以影响胎儿发育。
孕妇应居舒适、优美、静雅的环境,以保持心情舒畅,气机调和。
四、 起居有常
在生活起居方面,孕妇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随其时序而适其寒温,避免环境、天气等造成的损伤。提倡静养,勿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慎起居,适度活动,以促进孕妇体内胎儿的发育和日后宝宝身体的灵活程度,减轻孕妇分娩时的难度和痛苦。另外,妊娠早期及7个月以后,应谨戒房事,以免损伤冲任、胞脉,而引起胎动不安或堕胎、小产或病邪内侵。孕期劳逸适度,行动往来,使气血调和,百脉流畅,有利于胎儿生长发育和分娩。勿登高,勿临深,勿越险,勿负重。
五、 谨慎用药
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有妊娠疾患必须选用时,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
六、分期保健要点
(一)早期养胎气。在此时期,胎未有定形,不宜服食药物,重要是调心。孕妇要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吐傲言,心无邪念,心无恐怯等身心的调养。饮食方面要注意饥饱适中,食物要清淡,饮食要精熟,宜清热、滋补而不宜温补,否则导致胎热、胎动,容易流产。
(二)中期助胎气。受孕中期,胎儿成长迅速,要调养身心以助胎气,孕妇要动作轻柔,心平气和,太劳会气衰,太逸会气滞,多晒太阳少受寒,少穿露脐露臀装。饮食方面要注意美味及多样化,营养丰富,但不能太饱,要多吃蔬果利通便。此期阴血常不足,易生内热,宜养阴补血。
(三)后期利生产。怀孕后期,多数孕妇会脾气虚,不能制水出现水肿,及阴虚血热,胎热不安,出现早产。此期孕妇衣着要宽松,不能坐浴,要行走摇身,心静不可大怒。
七、异常情况注意
(一)妊娠呕吐
妊娠早期,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喜酸食物或厌恶油腻、恶心、晨起呕吐等一系列反应,属于早孕反应范畴。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保健方法达到减轻、缓解的目的。严重者应及时转诊。
1.含服少量鲜姜片、乌梅、陈皮等缓解或减轻妊吐,或可以连苏饮啜饮频服,若服中药即吐者,可以热汤药熏鼻以止呕。
2.生活上调配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鼓励进食,少食多餐,可适当食疗。
3.麦冬洋参茶:取麦冬、西洋参泡水代茶饮。
4.蔗姜饮:甘蔗汁1杯,鲜姜汁l汤匙,将两汁调匀加热,趁温服之。
5.取橘皮2O克,或柚子皮9克,洗净入砂锅中,去渣取汁,代茶饮。
6.佛手、苏梗各15克,粳米30—60克,白糖适量。先将佛手、苏梗分别清洗干净,水煎取汁,与粳米共煮成粥,放入白糖少许,每日1剂。
(二)妊娠血虚
中医认为妊娠后血聚于下以养胎,故孕妇“血感不足,气易偏盛”。临床常见面色淡黄,或少华。适时适当增加营养,注意休息,也可食疗。严重者应及时转诊。
1.阿胶粥:阿胶10克,糯米50克,红糖适量。将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沸1—2次,加入红糖即可。每日分2次服,3—5日为l个疗程。连续服用可有胸满气闷的感觉,宜间断服用,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2.山药山萸粥:山萸6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将前2味煎汁去渣,加入粳米、白糖,煮成稀粥。每日分2次,早晚温热食。
(三)妊娠便秘
妊娠期妇女易出现便秘,久之易诱发痔疮或使原有痔疮加重。便秘未予改善,导致排便时孕妇腹压增大,易致胎动不安。妊娠便秘以预防为主,包括以下内容:
1.孕妇平素应多食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可多食香蕉、蜂蜜等促进排便的食物。
2.保持适当运动,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
(四)胎动不安
妊娠期妇女若出现小腹不适或隐痛,伴腰酸,或阴道极少量出血,可能为胎动不安先兆,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第二部分  产妇日常中医保健知识
一、产妇生理特点
(一)阴血骤虚,元气耗损,百脉空虚。
产妇由于分娩时的产创出血、产时用力、出汗等,导致产妇处于气血虚弱、百脉空虚的状态,中医有“产后一盆冰”之说。容易出现虚弱、怕冷、怕风、多汗、微热等现象。若失于调养,容易罹患“月子病”(中医称之为“产后病”)。
(二)易发生瘀血阻滞现象。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元气亏虚,运血无力,气虚血滞,易出现产后腹痛、恶露不绝等症状。
(三)泌乳育儿。
(四)子宫缩痛,排出恶露。
二、病理特点
产后病证种种,总以“虚”、“瘀”居多。无论何种病机,其发病因素不外乎:一是产后生理变化;二是素体禀赋不足;三是产后摄生失慎。其中前者是必然因素,若这种异常变化,超过生理常态,则可发生疾病。
三、日常中医保健知识
重视“三审”,防病于未然。
产妇之产后身体状况,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判断:
(一)审少腹痛与不痛,辨恶露有无停滞。
若腹痛拒按、下腹有块为瘀阻;无腹痛或腹痛喜按为血虚。
(二)审大便通与不通,验津液的盛衰。
大便干结、秘涩不通为津液亏损;若大便通畅,为津液尚充。
(三)审乳汁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寡,察胃气的强弱。
乳汁量少、质清,乳房柔软不胀,纳谷不馨属脾胃虚弱;乳汁充足,胃纳如常,为胃气健旺。
四、产后养生须知
(一)寒温适度,起居有方
根据气候变化,恰当着衣,以免伤寒或中暑;居室既要避风,又要保证空气流通;避免汗出当风。睡眠充足,适当运动,避免过分屏气努责,防止恶露不绝、阴挺下脱(子宫脱垂)等病症的发生。
(二)饮食易清淡,有营养,好消化
产妇的饮食应注意:在保证足够的水分和均衡的营养的前提下,尊重产妇的饮食嗜好。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增进食欲;保证食物种类的多样化,以少食多餐为原则,不宜多食寒凉、生冷或过于辛热、煎炸、肥腻的食品。
(三)保持心情舒畅,创造安和的育儿环境
(四)产后百日内,不宜交合。
(五)谨慎用药与进补。
哺乳的产妇用药或进补要谨慎,以免给婴儿带来潜在的风险。
第三部分  产妇日常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
产后经常出现下述症状:产后乳汁蓄积或缺乳、腹痛、便秘、多汗等。以下是常用的中医诊断及保健方法。
一、儿枕痛(产后宫缩痛)
(一)临床表现:产后三、四天内,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哺乳时加重,不伴有寒热,恶露无异常。
(二)适宜技术:
1.饮食调理:
(1)山楂肉30克,红糖15克(冲),水煎服。
(2)益母草30克,生姜3片,红糖15克(冲),水煎服。
(3)红糖煮鸡蛋1—2个。
2.穴位按摩:可以选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中极等穴位按压。
二、产后乳汁蓄积
(一)临床表现: 乳房胀痛、乳腺结块触痛,乳汁难出或有结块;但局部无红肿灼热感,不伴有发热恶寒等症状。
(二)适宜技术:
1.乳房按摩:由乳房四周向乳头方向按摩,保证挤压乳头每侧至少有10个乳腺管喷乳为佳。
2.外敷:
(1)芒硝500克,分次纳布包内,敷于乳房处,芒硝结块后,更换。可以有效地缓解乳房疼痛的症状。
(2)如意金黄散用米醋调开外敷;随干随换。
(3)仙人掌去刺,捣泥外敷,一天2—3次。
三、产后缺乳
(一)临床表现:产后哺乳时,乳汁缺乏,不足以喂养婴儿,或乳汁全无;乳房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房,乳汁点滴而出。
(二)适宜技术:
1.饮食调理:
(1)猪蹄1只,百爪鱼适量,木瓜1只,共煮汤。
(2)猪蹄汤:猪蹄2只(或用鲫鱼),通草24克,同炖,去通草,食猪蹄饮汤。
(3)鲫鱼汤:活鲫鱼洗净、背上剖十字花刀。略煎两面后,烹黄酒,加清水、姜、葱等,小火焖炖20分钟。丝瓜洗净切片,投入鱼汤,旺火煮至汤呈乳白色后加盐,3分钟后即可起锅。如根据口味和习惯,将丝瓜换成豆芽,效亦相仿。
2.穴位按摩:可以选用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等穴,手指点穴,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分钟。
四、产后便秘
(一)临床表现:产后大便干燥,或解时坚涩难下,饮食如常,且无腹胀及腹痛呕吐等症状。常伴面色萎黄,皮肤不润。
(二)适宜技术:
1.饮食调理:
(1)蜂蜜饮:清晨空腹顿服蜂蜜一匙,然后再饮温开水一大杯,轻症者有效。
(2)黑芝麻、胡桃、松子仁等分研碎,加白糖或蜂蜜适量,分次服用。
2.穴位按摩:用双手各一指以适当的压力按压迎香穴5—10分钟。
五、产后多汗
(一)临床表现:产后汗出过多,不能自止,动则益甚,时或恶风。
(二)适宜技术:浮小麦30—50克,煎水,代茶饮。
儿童日常中医保健知识
小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六腑的功能不够完善,尤其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不足,较成年人容易患病,因此应加强儿童日常保健。
一、0—3岁儿童日常保健
(一)饮食调养
1.婴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营养均衡。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纵儿所好,乳食无度。
(二)起居调摄
1.婴儿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发育。婴幼儿衣者应寒温适宜,避免过暖。
2.婴幼儿要有足够的睡眠,注意逐步形成夜间以睡眠为主、白天以活动为主的作息习惯。
3.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4—6岁儿童日常保健
(一)饮食调养
1.食物品种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食,同时进食牛奶、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注意荤素搭配。
2.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按时,相对定量,不多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培养独立进餐的能力。
(二)起居调摄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规律,定时排便。
2.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遵循古训“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
(三)运动保健
1.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
2.加强锻炼,适当运动,如跳绳、拍球等。
三、儿童饮食宜忌
1.大便干结:宜进食绿色蔬菜(芹菜、白菜、萝卜等)、水果(香蕉、苹果、火龙果等)、粗粮(玉米、燕麦等);忌食香燥、煎炸、辛辣、油腻食品。
2.腹泻:宜进食薏苡仁、山药等;忌食生冷、油腻食品。
3.食欲不振:宜进食扁豆、莲子、山楂等;忌食寒凉、煎炸、甜腻食品。
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
一、常用推拿方法
(一)揉脾经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操作者一手握住小儿手掌,另一手的拇指螺纹面按住小儿拇指螺纹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100—300次。
(二)揉肺经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位置: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操作者一手握住小儿手掌,另一手的拇指螺纹面按住小儿无名指螺纹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100—300次。
(三)揉板门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
位置:手掌的大鱼际隆平面。
操作:操作者一手握住小儿手掌,另一手的拇指端按揉小儿大鱼际100—300次。
(四)摩腹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位置:腹部。
操作: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有节律的移动的方法,称为摩法。摩3—5分钟。
(五)推七节骨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
位置:腰骶部正中,第四腰椎至尾骨末端处。
操作:操作者用拇指桡侧面或食指、中指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直推100—300次。向上推为推上七节骨;向下推为推下七节骨。
(六)揉足三里
主治:腹胀、腹痛、腹泻、呕吐、下肢萎软无力等。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100—300次。
(七)捏脊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位置:背脊正中,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操作: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手心朝上,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施术时应从儿童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由于长强不易取穴,实际操作时可从尾骨下开始),术者用双手的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儿童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上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这叫捏1遍,如此捏6遍,在第5遍捏拿儿童脊背时,在患儿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提拉一下。捏拿第6遍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腹部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
二、推拿注意事项
(一)操作前需准备滑石粉、爽身粉或冬青膏等介质。
(二)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圆润,防止操作时划伤小儿皮肤。
(三)天气寒冷时,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后再操作,以免凉手刺激小儿,造成紧张,影响推拿。
(四)推拿手法应柔和,争取小儿配合。
(五)局部皮肤破损、骨折早期不宜推拿。
三、常见症状儿童保健推拿
(一)大便干:揉脾经、摩腹、推下七节。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
(二)腹泻:揉脾经、摩腹、推上七节。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
(三)食欲不振:揉脾经、揉板门、捏脊。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
(四)腹胀:推脾经、摩腹、捏脊。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
(五)夜寐不安:摩腹、揉足三里、捏脊。宜在睡前或下午进行。
(六)出汗多:揉肺经、揉脾经、捏脊。宜在饭前进行。
(七)反复感冒:推肺经、揉足三里、捏脊。宜在饭前进行。
(八)尿床:揉足三里、推上七节、捏脊。宜在睡前或下午进行。
附注释:
①“四诊合参”概念
综合运用望、闻、问、切4种基本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依据的中医诊断原则。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调查了解疾病四种不同的诊断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应该相互取代,只能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四诊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四诊合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②“五迟五软”概念
五迟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病证。西医学上的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脑性瘫痪,佝偻病等,均可见到五迟、五软证候。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以痿软无力为主症,两者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互为并见。多数患儿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证情较重,预后不良;少数由后天因素引起者,若症状较轻,治疗及时,也可康复。临床症状为:
1、小儿2—3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为立迟、行迟;初生无发或少发,随年龄增长头发仍稀疏难长为发迟;牙齿届时未出或出之甚少为齿迟;1—2岁还不会说话为语迟。
2、小儿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为头项软;咀嚼无力,时流清涎为口软;手臂不能握举为手软;2—3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为足软;皮宽肌肉松软无力为肌肉软。
五迟、五软之症见一、二症者,应建议转诊。